首页 > 企业风采

绿色餐桌上的“泰和模式”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1日 10:04:42

编者按:近年来,我省以提升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为导向,强力推进品牌农业战略,培育壮大了一批农业品牌。今年,由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审定的40家绿色食品示范基地集群崛起,成为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排头兵。其中,位于岳阳市的湖南新泰和绿色农业集团,集聚政府、农民、协会力量,投资3亿元进军现代农业,通过建设基地、示范研究、创立品牌、开拓市场等一系列努力,实践走出”互联网+绿色品牌农业”的“泰和模式”。那么,新泰和集团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做出了哪些有益探索呢,让我们一起关注——

  

全程电脑控制分拣包装生产流水线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而现实状况——农民收入少、农业产出低、农村环境差令人堪忧。出身于农民家庭的湖南泰和集团董事局主席王俊杰收缩房地产、酒店等传统产业经营“强项”,进军现代农业,大胆探索一个其他“工商资本”可以复制的样本。

  2012年9月,泰和集团在华容县三封寺镇农林村,流转土地近百亩,组建了农益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大棚绿色蔬菜生产试点孵化;2013年10月,注册3亿元成立的湖南新泰和绿色农业集团正式运行;2013年11月,新泰和在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马颈河村组建了湖南第一个农民股份蔬菜专业合作社,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货币作为股份,建起3000亩连栋连体蔬菜大棚和1万亩露地蔬菜基地;2015年在华容县领办绿色粮食专业合作社23家,发展绿色水稻3万亩,2016年在君山区柳林洲镇流转土地5000亩建立绿色生态农业公园……

  “我们不外出打工了”——收入,农民种田的原动力

  簇新的大棚连绵远去,棚里的蔬菜鲜嫩欲滴。

  2015年5月8日,省长杜家毫来到马颈河村调研,走进藏冬喜的大棚,握着他的手问:“你们土地流转给‘泰和’了,不要到外面去打工”?“我们的土地流转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我们既不失地,也不失业。以前我们家种有13亩田,一年下来,只有万把块钱收入。不外出打工难得养家糊口。现在把土地交给了‘泰和’,每亩800元的保底分红,7个大棚的蔬菜,两季收入就有10多万元。有这么多收入,我们不外出打工了。”满脸堆笑的藏冬喜向省长如实报告。

  “收入,是农民种田的原动力,我们实现农业工厂化,把农民变成工人,一方面减少劳动强度,另一方面提高工资收入。”新泰和集团董事长卢寒冰作出这样的补充。在蔬菜基地种菜的马颈河村民有300多人,每人每月可赚2500多元。一年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和过去比较,收入翻了两倍。

  向阳、牛奶湖、三分店等村333公顷耕地,原先种南瓜和棉花,每公顷平均纯收入不到7500元。有的村民苦笑着说“种棉难保本,南瓜变烂瓜(卖不出)”。2015年,新泰和在这里组建露地蔬菜生产合作社,按订单生产的豆角和辣椒,每公顷平均纯收入达到6万元。外出打工的农民纷纷回村打理责任田。

  新泰和在鲇鱼须镇牵头成立了9个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发展合作社成员1800多户,种植绿色水稻733多公顷。该镇副镇长刘雁峰说,通过绿色粮食标准化生产,加上泰和的补贴一季稻每667平方米增收300多元,晚稻每667平方米增收400多元,今年全镇绿色粮食生产农户增收达380多万元。

  一系列惠农举措另农民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新泰和领办的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667公顷田地,2万多人口,一年可为农民增收4000多万元。

睡在“蚊帐”里的水稻田

  “这就是现代农业!”——农民如此感叹

  自动控温、控湿、紫外线杀菌和微循环等系统,一个完全由人工设计出来适宜蔬菜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无土有机质培育各种蔬菜苗……在新泰和蔬菜生产基地这些新技术、新成果,哪怕是细微之处,无不显示出高科技的含量和浓浓的创新韵味。

  种了20年蔬菜的菜农赵兵辉徜徉于蔬菜育苗工厂感叹自己开了眼界:“哦,这就是现代农业!”

  “我们的西红柿早春延秋,至少可以提前20天上市,挂果时间可以延迟个把月。我们的辣椒冬天也能挂树保鲜。”在马颈河蔬菜基地壹区21号棚,记者找到了经营30个大棚的赵兵辉。

  “你看,附近村民与我们同时栽种的四季豆还是苗,我们的已经开花了,这样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还是要相信科学,相信技术。”赵兵辉又指着已经开花结果的西红柿树说:“别小看这种植技术,这西红柿在育苗时已经通过营养杯施了有机肥,又采取薄膜覆盖把水分与营养保留,移栽时,一般不用浇水。而且,我们所有蔬菜都用有机肥培植,用物理防治保证了蔬菜绿色标准。”

大棚水果西红柿

  “我们不会怎么办?”——社会服务的范本

  “绿色蔬菜生产科技含量高,标准要求高我们不会怎么办?”农民起初都很担心。

  合作社将绿色蔬菜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较高,和比较重要的生产环节由社会服务统一完成。过去,这些单家独户“办不了”、村级组织“统不了”、政府“包不了”的问题,通过这种“积零为整,社会服务”的办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聘请全国、全省知名农业科技专家担任顾问的同时,新泰和又花大力气创建自有科研院所引进高端人才,实施“专家对接产业”和“引才引智”工程,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农业企业科协和田间学校,使新技术、新品种引进与创新、示范与推广有了一个稳固的平台。蔬菜基地4名农艺师和10名技术人员巡回大棚服务。市政府科技特派员、高级农艺师陈绍祥跟踪指导。

  电脑自动控制的育苗棚实现工厂化统一育苗;分棚分品种测土配方专用有机肥,专业人员根据作物的不同生长期适时水、肥滴灌,并采取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色板、性诱剂、防护网等综合的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国家的一项系统工程。”新泰和集团总裁高翔介绍,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两年来,他们与中国农科院、湖南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携手,依托绿色粮食和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根据作物的不同生育期采取现场示范、经验交流、对比实验、技术竞赛等形式,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发挥了科技指导生产,引领产业升级的作用,解决了农业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专家为职业农民上课

  “小时候吃的就是这个味”——田间餐桌无缝对接

  岳阳市岳阳楼区6906小区,65岁的退休职工李长根,吃着刚从新泰和员工手里接过的黄瓜,连连点赞:“是这个味,又翠又香。小时候吃的黄瓜,就是这个味。”

  为了让百姓长期吃到绿色农产品,新泰和在市区建立百家绿色农产品直销店,1000家自提点。自主研发开通的“绿色菜园网”,实行会员制直销。会员用手机、电脑、电话买菜,配送到家,价格低于市场同期菜价的30%~40%。还可以先吃菜,后付款,不满意,不付款。并作出:“无条件道歉,无条件退货换货,无条件理赔”的承诺。

  新泰和生产的绿色、有机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上市民餐桌,投资一个亿建立了冷藏配送中心。蔬菜从基地运到中心后,第一道工序是美容整形。通过分拣的蔬菜,进入预冷流水线清洗、预冷蔬菜补水、降温、保鲜。根据订单为‘千家万户’一对一的配菜系统,在全国尚无先例。新泰和组织科技人才,自主设计研发出蔬菜预冷流水线和滚轮传送流水线。这项科研成果,已经获得了国家专利。

  新泰和严格执行质量追溯和检测制度,无论是自产还是合作生产的农产品都实行户籍编码管理,每户唯一的编码,唯一的“身份证明”,每批产品上市,加贴本批产品采集日期,附带产品检验合格证。这种全程“看得见”的质量追溯方法,将舌尖安全“晒”在阳光下。

  在生产基地、配送中心、集团总部设立了3个检测中心,对所有产品实现准出、准入检测监督,农药残留等超标的产品一律不允许进入市场。检测结果每天在市绿色农产品产销协会官网、新泰和官网、绿色菜园网和政府指定的其它媒体公示。

  这一创举,让昨天还为“赌博式”农业风险一筹莫展的农民,今天扬眉吐气,有了市场发言权:“市民想吃什么我们生产什么!产品也不愁销路”

  三年来,新泰和赢得天时地利人和,有11种蔬菜和两个大米系列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四个产品进入有机食品认证转换期。在全力确保消费者菜篮子,米袋子安全的同时,其”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泰和模式”更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幸福大门,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正朝着更新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