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炎陵县是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全县20万人口,坐拥高山气候、高山生态等一系列资源优势,但这里一些偏远山村却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
“种下一棵棵黄桃树,相当于种下了发家致富的希望!” 7月下旬,正是“炎陵黄桃”销售季节,走进炎陵、登陆网站,城市乡村、网上网下到处是售卖“炎陵黄桃”的信息和声音。
近几年来,这颗“黄桃”正在静悄悄地改变这里贫穷落后的面貌,万余贫困人口因种黄桃而摆脱贫困,步入小康生活。2014、2015年,炎陵县连续两年跻身湖南省“全面小康推进工作前十位县”。
因扶持而大
“炎陵黄桃” 是1987年从上海农科院引进优良黄桃品种—锦绣黄桃,在炎陵已有近30年的栽培历史。但长期以来,黄桃只是农村房前屋后冬种夏收的普通水果,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从2007年起,黄桃种植面积每年新增近百公顷,黄桃产业被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看好。经过几年的发展,“炎陵黄桃”开始小有名声,2008年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2011年,炎陵县被中国果蔬产业品牌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优质黄桃之乡”称号,成为全国唯一获此称号县。随着品牌的打响和市场的认可,早期种植黄桃的农户实现一步脱贫。
县财政每年整合2000万元资金,奖励扶持黄桃种植大户、商标品牌建设、储藏保鲜、产品营销等,并对辐射带动成效明显的专业合作组织予以补助和奖励。先后组织策划了黄桃技能赛、桃花仙子赛、黄桃大会、开园品桃会等一系列文化技能活动,“炎陵黄桃”品牌影响逐渐扩大。
政府的全力扶持、果农丰厚的回报,让“炎陵黄桃”产业的发展如沐春风。龙溪乡仙坪是一个地处偏避穷山村。2006年这里的村民开始试种黄桃,现在53户村民户户种黄桃,去年黄桃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户有42户,20户人家买了新车。
目前,全县成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型黄桃专业合作社28家,建设黄桃种植基地21个,散种农户2500多户,总面积突破1733公顷,预计今年可产黄桃4300吨,全县有3万人参与黄桃产销。
因品质而名
“炎陵黄桃”以其“个大、形正、色艳、肉脆、味甜、香浓”等特点驰名省内外,得到市场高度认可,是湖南省的优质水果。
炎陵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盘晓文经常被外人问起:为什么“炎陵黄桃”异常香甜?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炎陵县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平均海拔达1450米,形成独特的高山气候,昼夜温差大,在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下,再加上当地多年摸索总结的种植技术,使得炎陵黄桃就是比别处的好吃!
细活出精品。在炎陵县种植黄桃,剪枝、施肥、除草、驱虫、套袋、采摘、包装样样是手工活。与“炎陵黄桃”一同“成长”的高级农艺师刘玉芳则给出了专业回答:炎陵县以花岗岩成土母质为主、土壤疏松、土层深厚且含有稀土元素的土壤条件,有利于优质黄桃生产。
炎陵县引进并规模种植的品种大多是上海农科院选育的锦绣黄桃,但过去在炎陵各有各的牌子。最后,县里下定决心,凡是锦绣黄桃对外推广、印制包装、签订合同等统一打“炎陵黄桃”品牌,而其他桃类严禁冒牌销售。并组织申报“炎陵黄桃”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对味差而形似“炎陵黄桃”的“山寨黄桃”,则动员果农主动清剿。
霞阳镇山垄是黄桃种植大村,在该村黄桃林中“隐藏”有200多株“山寨黄桃”。去年6月,村党支部书记陈远高自己带头锯掉了自家的几株“山寨黄桃”。在他影响下,村民积极响应,“害群之桃”被全部清除。村民说,保品质就是保财富、保小康。
正是有了好品质,近几年来“炎陵黄桃”每公斤出园价超过20元。而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大量外地的黄桃也打着炎陵牌子在县内外叫卖,影响了“炎陵黄桃”口碑。为此,该县建设了产品质量安全防伪溯源平台,为“炎陵黄桃”贴上“身份证”——二维码,消费者只要拿手机扫一扫,就能知道产品的产地、生长、用肥等方面信息。
因创新而兴
上个月,炎陵县举行首届“十佳人才“颁奖仪式,刘玉芳、邝卫华先后登台领奖。外人有所不知的是,刘玉芳系县农业局的总农艺师、高级农艺师,从黄桃品种引进、技术指导到大面推广,无不凝聚着他的汗水;邝卫华是中村乡洞子村人,1990年代从广东回乡试种黄桃,之后建设种植基地、组建合作社、成立销售公司,被人称为炎陵“黄桃王子”。
正是有了这些观念、栽培、技术、营销等方面的创新人才,“炎陵黄桃”才能风生水起。
引进“炎陵黄桃”品种的前20来年,因农户种得不多,又不懂病虫害防治,长出的果子其貌不扬,在市场上没有多少人注意,卖不起价钱,成为“长在深闺无人识”的普通水果。
而随着培训果农、运用新技术、科技示范,加之县乡政府的重视和推进,“炎陵黄桃”终成产业并得到快速发展。
“我们到乡村主产区开展黄桃栽培现场培训,果农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几乎是全家出动来听课!”县“炎陵黄桃”科研站农艺师黄远太说,作为技术人员,他们几乎一年四季跑农村,手把手地教果农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除此之外,县里还邀请省城科研院所的专家来炎陵讲课或现场指导,并组织果农到湖南农大等参加专业培训。同时,在中村、下村、霞阳镇等黄桃主产区建立了26个科技示范户,成为果农身边的学习样板和技术课堂。
洞子村村民何枝强是科技创新种桃的受益者。他家有几十年的种桃历史,但一直小打小闹,没有因桃而富。现在他家已有350多棵黄桃树,去年产果1.5万公斤,纯收入32万元。其中一棵28年老桃树,产果360公斤,收入1.3万元。
何枝强说,这些年来,洞子村坚持“绿色种植”。肥料用原生态有机肥,不用化肥;病虫害防治采用黄板、诱捕器、杀虫灯、波尔多液、石灰、果袋等绿色防控措施;灌溉用喷灌,不仅节水,也减少了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去年,洞子村黄桃收入超过300万元,仅此一项,全村户均收入超过3万元。现在全村92户人家户户种黄桃,过半农户买了机动车辆。□黄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