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知识

夏季除湿正当时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02日 16:13:03

什么是湿气?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本来体内正常的水分,受凉之后,变成湿气,寒气。湿气就是腐水停留在身体没有排出来。所谓湿性重浊,寒性凝聚,导致气滞血瘀,人就不舒服,生病。 


       湿气是种类及表现症状
       湿气重有内湿和外湿之分。自然界的六气太过时不适合人体正常的适应即为六邪。而此处的外湿即为自然界湿气太胜侵袭人体,由于湿为阴邪易袭阳位其性重浊所以感受湿邪时会有头痛如裹困重等感觉。又因其重浊粘腻往往伴有肢体困重麻木的感觉。另外脾喜燥恶湿,易被湿邪所困出现脾虚生内湿的症状,肌肉酸痛倦怠乏力,纳呆食少,便溏完谷不化口中粘腻等。观其舌苔厚腻,察其脉象濡临床间夹其他征象都表现出湿气重的症状体征。 


       什么原因导致湿气入体?
       人体内的湿,大都由以下两个方面造成的:第一是经络不通。第二是身体内阳气不足。经络不通,大都是因为过食垃圾食物;阳气不足,是过食冷饮啤酒。同时,猛吹空调均是造成经络不通以及阳气不足的重要原因缘由。
       由于垃圾食物中,含有人体无法合成以及代谢的加加剂,虽则就食物的个别而言,增加剂的含量很低,可是,人如果恒久食用,就会在体内形成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体内就会形成垃圾聚积,障碍我们经络的畅通。同时,炎天,外界酷热,大天然正本是让我们在这个季节蒸腾一下,出出汗,将体内的毒素以及垃圾代谢出来,但我们空调一吹,好嘛,垃圾被堵在体内出不来了,等到了夏季一进补,内热更是无处宣泄,人必得大病。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那湿气到底是什么引起的呢?其实主要原因就是不良生活习惯,尤其是以下这6个,如果不赶紧改掉,湿气就会一直缠上你。 


  1. 睡不够
从中医角度来说,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每天增加一些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2. 运动少
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适当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进身体器官协调运作,加速“排湿”。
3. 口味重
肠胃功能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
4. 喝大酒
这是加重“湿毒”的关键因素,从中医上来讲,酒助湿邪,因此酒精尽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浇愁。
5. 爱吃凉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因此不易过量食用,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蔬菜的寒凉性质。
6. 老坐着
久坐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还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头疼、头晕。 


       如何判断自己体内是否有湿气?
1.耳朵里面很湿。有时候总感觉到耳朵痒痒的,然后用棉签一蘸,就感觉棉签都是湿湿的。
2.洗澡的时候身上有小红点。刚洗完热水澡后,就觉得身上有一些很小的小红点,一颗一颗的。比较痒痒,可是过一会儿就好了。
3.胳膊腿疼痛。感觉有时候胳膊和腿的有的地方比较酸痛,随便动动就感觉到很累。关节还总是会困,尤其下雨的时候很怕冷,酸疼。
4.比较怕冷。天气稍微凉一些,就感觉到身上很冷,手脚也冰凉了起来。
5.体型偏胖。感觉没怎么吃,就胖了起来,还总觉得做什么事情都很吃力,不得劲。
6.食不知味。感觉舌头上有厚厚的舌苔,吃东西的时候也不怎么能感觉得到好吃。
7.上厕所的时候大便总是很稀不成型。 


       湿气对身体的危害有哪些?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 


        如何祛湿?
1.食疗:薏米煮粥,淮山煲汤,葱姜蒜妙用除湿
祛除体内的湿气,其实有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甚至还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此外,还可以选择红豆、茯苓、淮山、党参等,放到煲汤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湿,对水肿的人尤其有效。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适宜尿多的人食用。
葱、姜、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用姜汤的绝妙效用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2.按摩穴位:
身体五大祛湿穴位从头到脚依次为:百会穴、大椎穴、神阙穴、阴陵泉穴、涌泉穴。
(1)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间联线的交点处,大致在头顶正中央处。
按摩方法:手握成拳状敲打或来回揉搓百会穴3- 5分钟,最好有发热之感。此外还可以点燃艾柱,灸熏此穴位。
功效:该穴若受湿气入侵,则容易导致头痛头胀,出现头晕,脑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该穴位能帮助理顺行气,消除积滞,还可健脑宁神。
(2)大椎穴
位置:颈后正中,位于颈部和背部交接处突出的骨头即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取穴时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上方即是。
按摩方法:低头,双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双手大拇指同时用力来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发热。
功效:大椎穴受湿气入侵,易造成肩颈病症如肩膀颈椎酸痛不适等。刺激该穴位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提高免疫力。
(3)神阙穴
位置:脐中部,即肚脐眼处。
按摩方法:顺时针揉动腹部,也可点燃艾炷来灸熏穴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用热水袋温敷;或使用艾盒,将其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太烫。
功效: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脾胃不适、腹胀、大便粘腻,女性还容易引发妇科炎症如白带增多、经血不畅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为主,刺激神阙穴有助于健脾祛湿、强健身体。
(4)涌泉穴
位置:足底,足前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于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处来找到穴位。
按摩方法:点按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佳,两侧交替进行。也可用温热水泡脚后艾灸,双足穴位各灸15-20分钟。
功效:涌泉穴受湿气入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及全身疲劳、浮肿。常按此穴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头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5)阴陵泉穴
位置:阴陵泉穴为祛湿要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由膝盖下方往膝盖方向摸索,在膝盖内侧碰到大骨的部分。
按摩方法: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
功效:若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会出现膝盖疼痛、两脚笨重、行走不畅之感。刺激该穴位可达到清利湿热,通经活络的效果,帮助缓解腹胀、膝痛等不适之感。
3.泡脚祛湿
众所周知,现代人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破坏脾胃功能,加上各种熬夜、纵欲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湿气入体,于是中药入口已难以发挥作用,只有把人体内的湿气祛除之后,药力方可在人体内生效。人的足部有六条重要经脉,实际上学过中医的人认真研究都明白,十二经脉,实际上同名经相连,只有三阴三阳六条经脉,有些具有渗透作用的药材通过泡脚可以散布所有经脉脏腑,同时其药理具有祛湿功效,就能达到通过每天泡脚即可轻松祛除湿气的效果。 市面上有许多关于泡脚祛湿的相关产品,大家可以去搜一下,不过建议还是要仔细辨别真伪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