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信息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宣传专栏 | 推荐文章: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与保障措施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0日 17:23:54

  一、现阶段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的成效及特征

  (一)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的阶段性成效

  01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构建了“1+4+N”制度框架,包括“1”个管理办法、“4”项核心制度和“23+N”类技术规范。2025年新发布了苹果、辣椒、茄子、番茄、牛肉、羊肉等6类产品评价规范,首次精确了评价指标阈值区间,提升了产品准入门槛。

  02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达6 426个,较上一年度增长41%。畜类、蔬菜(根茎)类、粮食类占比位居前3,畜禽类产品占比提升,一定程度填补了优质畜产品供给短板。

  03质量管控更加严格

  建立了“两查两评”机制,2024年首次实施获证产品营养品质稳定性跟踪评价,87%的产品营养品质指标保持优良。动态管理机制成效显著,共注销不合格产品94个,产品淘汰率达1.5%

  04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连续两年举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达成订单超5亿元;“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公众号粉丝数突破4.6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消费指南》累计收录1 500余个产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年度报道3次,品牌曝光量超2亿次。农业农村部2024年重点培育的82个精品品牌中,22个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占比达27%。

  (二)现阶段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存在的深层矛盾

  01重申报轻培育

  一些生产经营主体通过认定后放松品质管理和品牌培育,导致优质产品逐渐失去特色。这背后反映出一些地方只追求短期“政绩光环”,忽视了农业发展需要长期投入的规律

  02重数量轻特色

  地方扎堆申请同类型产品,如茶叶、水果等传统品类,而特色菌类、药食同源产品等新领域却很少开发,导致市场上产品雷同,消费者分不清差异,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

  03重生产轻市场

  许多企业主体在种植、加工环节下足了功夫,但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让很多优质农产品困在本地,甚至烂在地里。

  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强化制度引领,筑牢质量发展根基

  01升级制度规范体系

  制定发布《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管理办法》,建立包含准入、监管、退出全流程的闭环管理制度;制定《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规范通则》等系列技术规范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定期开展执行效果评估。

  02|完善申报管理服务机制

  2025年将首次编印发布《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申报工作指南》,系统集成全流程规范标准;继续组织开展全国品管品审技术培训,创新培训形式,加强品管品审员工作绩效考评。

  03|强化质量源头管控

  跟进规范水果膨大剂生产过程管控,并持续在名特优新水果生产中严管严控。

  (二)创新评价机制,激发质量提升动能

  01|开展营养品质评价“揭榜挂帅”

  聚焦粮油、果品、蔬菜、食用菌、茶叶、畜禽、水产、中药材、其他品类等九大重点领域,年内形成10项以上包含阈值区间的分品类营养品质评价规范

  02|构建质量数据中枢

  加快建设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云数据平台,实现跨平台数据互联互通。

  03|建立质量倒逼机制

  实施分级分类监管,认定满3年产品全覆盖开展营养品质评价检测,对营养品质不达标产品实行“红黄牌”警示

  (三)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总量合理增长

  01|统筹实施资源普查

  开展省域名特优新农产品资源普查,建立全国特色农产品资源图谱。

  02|创新梯度培育模式

  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育库,2025年新发布产品500个以上,认定数量增长7%。

  03|拓展产销对接空间

  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微信公众号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展播平台,提高品牌社会认知度。发布“名特优新中国行”科普系列视频,提高社会曝光度和影响力。

  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构建分类培训体系。针对省级机构,重点开展认定规范、审核流程等专题培训指导;市级机构组织申报材料编制实操指导;县级机构强化产品生产管理技能提升。针对检测技术队伍,定期组织评价鉴定规范宣贯。

  (二)创新示范推广机制

  建立立体化交流平台。通过举办研讨座谈、组织现场考察、编发典型案例汇编等方式,推广先进地区在推行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等方面的成熟经验

  (三)优化评价管理机制

  实行差异化评价管理。对于申报产品质量高的省份,优先推荐参加各类展销活动。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对检测报告专业性差、错误率高的鉴定机构实施通报约谈、限期整改。


  来源:农产品质量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