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发展有机农业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发展有机农业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
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核心准则,严格遵循生态学基本原理,全面禁用化学合成投入品。鼓励通过有机肥和生物肥料替代化肥,有效改善土壤生态;杜绝化学农药使用降低非靶标生物的误伤概率,追求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实践表明,采用有机生产模式,土壤生态活力和生物多样性较常规农业生产方式显著提升,产地环境生态稳定性增强,生动诠释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互补协同发展。
(二)发展有机农业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实践
有机农业通过追求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已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可有效促进农产品价值提升与农民增收。市场调研显示,有机茶的终端销售可达常规产品的2~3倍,浙江、福建等地的有机茶农年收入普遍高于传统种植户1倍以上。有机农业生态价值已突破单一农业生产范畴,向体验经济、文旅融合、碳汇价值转化。据测算,有机稻鸭种养模式比常规水稻种植具有更低的碳足迹,更能突出碳固效应,形成“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品质提升—效益增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三)发展有机农业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有机农业通过构建科学的农业生产体系,整合轮作休耕、田间套作、绿肥还田等生态农业技术,全面提升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化学物质,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对土壤、水体的负面影响,为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体系提供支撑。
(四)发展有机农业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方面
有机农业通过建立完善的质控体系,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系统性保障:严格禁用化学合成投入品,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杜绝化学农药残留超标风险;限制化肥使用,避免农产品中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积累;建立严格的产地环境标准体系,实施动态监测,确保农产品生长环境清洁安全。以有机蔬菜为例,其构建了“从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五)发展有机农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热切期盼
有机农业以其自然生态环保和可持续价值内涵,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其产品具有“质”与“味”双重优势。同时,有机农业通过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模式,形成自然生态与农事农耕相得益彰且独具人文魅力的田园综合体,创造亲近自然、体验农事、科普教育的多元价值。
二、发展有机农业需要统筹好的关键问题
(一)有机农业发展与自然生态资源禀赋问题
发展有机农业应当因地制宜,通过科学规划实现有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动态协同。在生态较为敏感区,可优先推广有机农业;在资源优越区,可通过有机农业强化土壤保育、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持能力;在土壤退化区,通过适度有机生产修复地力。需建立生态价值核算体系,将有机农业的生态减碳、生物固碳等效益纳入财政补偿范围。
(二)有机农业发展与确保粮食安全问题
发展有机农业,必须立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粮作主产区,发展有机农业需严格执行国家粮食生产政策,通过多施有机肥、轮作等措施提升地力;在非粮产区,需立足国家食物安全,通过有机化生产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
(三)有机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问题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构建适配有机生产的科技创新体系:开发环境友好的生物刺激素、微生物菌剂等有机投入品;创新有机废弃物快速腐熟、养分高效提取技术。有机农业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是互为促进的关系,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可大幅度提升有机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
(四)有机农业发展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问题
有机农业通过禁用合成化学品、构建自然生态系统,从源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有机农业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相辅相成:推行有机生产和发展有机农产品,自然提升相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高的地区具备更大的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发展潜力和空间。
(五)有机农业发展与农耕文化传承保护问题
有机农业推行的技术体系和发展理念根植于传统农耕农法和道法自然的生态文明智慧,使梯田轮作、间作套种等传统农耕技艺焕发新活力。传统农耕倡导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季种养为有机农业提供实践范式。有机农业立足现代农业科技,在传承中应用优良品种、环境友好投入品,实时记叙传递最新农耕智慧。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既是有机农业的历史文脉成长基因,也是其发展的内生动力。
(六)有机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问题
有机农业通过优质优价机制创造生态环境市场消费溢价,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提供现实路径。有机农产品较高收益激励了生产者采用绿色安全生产技术,减少投入品使用和成本,为自然资源优势地区农民增收提供有效选择。
(七)有机农业发展与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
有机农业是国际公认的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获FAO、WHO及CAC认可。有机认证全球互认,具有贸易互认性和通关便利性,成为破除国际贸易技术性壁垒的有效措施,是农产品出口商的重要卖点和赢得市场的重要法器。
三、加快推进有机农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切实将发展有机农业和增加有机农产品供给纳入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指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可成为县域富民产业和多样化食物供给体系。需将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发展纳入农业农村部门工作推进范围,与绿色食品发展、地标农品保护、农业品牌培育和名优产品宣展“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同激励”。
(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本行业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发展规划计划
在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供基础上,各地可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制定本地区本行业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发展规划计划,明确年度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愿景,为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政策导向和机制保障。
(三)加快构建全国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工作推进机制与体系队伍
鼓励地方农业农村部门依托绿色食品工作机构,履行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发展职能,明确专门部门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工作,配备技术管理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凝聚和练就一支“热爱有机、崇尚有机、熟悉有机、传播有机、奉献有机”的专家团队与检查员(内审员)队伍。
(四)不断完善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技术规范和标准
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有机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分门别类研制和完善分品类、分品种、分地区、分季节的有机农产品生产规范与质控规范,配套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加工物流技术规范与包装标识规范。分品种研制投入品使用规范与技术指南,有针对性地制定病虫草绿色防控技术规范和技术指南。
(五)积极谋划建设规模化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产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园区
依托规模化生产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规划建设一批有机农业生产基地,严格按照有机标准要求组织生产,为有机产品发展和有机产品认证奠定原料基础。根据消费体验需求,培育一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有机农产品园区,宣传展示发展成果,赋能消费感悟价值,促进产销两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增长。
(六)不断强化有机产品认证和有机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
依托农业系统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服务"三农"的业务技术优势,提供“科学公正、优质快捷”认证服务。充分利用农业展会、农产品展销活动、传统产销平台和新型产销传播媒介,加大有机农产品推介宣展,培育有机地域品牌、区域品牌。开展自愿性、自律性和自发性星级创建评价试点:对全品类农产品连续5年保持认证的生产主体可赋予三星,10年的赋予四星,15年的赋予五星,五星保持持续认证的持续保持五星。
(七)积极推动有机农业科技进步与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有机农业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研究,探索挖掘优秀农耕文化和传统优秀农艺农技,研发有机农业生产资料。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彰显中国有机农耕文化、地理环境与产品品质特质,培养有机国际推展能人、经贸达人和谈判交流大咖,共育中国有机农业好口碑,共树中国有机产品好品牌。
来源:农产品质量与安全